首页 > 非遗传承 > 非遗项目
【喜讯】鹿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2023-07-09     浏览

好消息!

石家庄市鹿泉区人民政府批准

鹿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0项)

现予以公布啦~


图片

下面请跟随小编了解一下

鹿泉区第五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吧!

图片

宜安村前坡山的传说

        宜安村前坡山的传说是流传于鹿泉区宜安镇一带的口口相传的传统民间文学。大致分为三类: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叙述他们的事迹和遭遇的作品,如《神跑赵跑儿》《尼伽方丈》《孩童施计除恶妖》等。史事传说:以叙事为主,表现人们对幸福的追求的作品,如《金蛤蟆的传说》。反映匡扶正义为民除害正义之举的作品,如《老白武功深莫测》等。地方风物传说:以叙述地方的山川古迹花鱼鸟虫、风俗习惯和乡土特产的由来命名,这类传说往往赋予了叙述对象以富有情趣的性格。反映人民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对理想的追求的作品,如《前坡山保卫战》《节日的传说》《王八精情联乡邻》等。

图片

获鹿燕青翻子拳

        燕青翻子拳是一项流传于获鹿城区的传统拳术,在鹿泉区及附近县域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套拳法产生于北宋时期,清朝末年正式流传至鹿泉区(旧称获鹿县)。燕青翻子拳俗称“青手八翻”,共八趟。集跌、打、踢、拿于一体,讲求缩小绵软巧,冷脆硬快直。以小架赢人,进退低来低去,讲究忽进忽退应急变,亦刚亦柔巧连环。

图片

鹿泉传统手工布艺

        鹿泉传统手工布艺是通过剪裁、缝缀、刺绣把布料制成用品或饰物,集民间剪纸、刺绣、制作工艺为一体的传统手工技艺。其制作种类包括香包、鞋垫、枕头、肚兜、围嘴、荷包等。作品采用堆花、贴布、绣花、挑花等综合技术制作,工序繁杂,集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于一体。作品用色搭配选用饱和度较的鲜艳色彩,对比强烈,具有浓郁的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特色。

图片

梁氏榫卯技艺

        鹿泉西良厢村梁氏榫卯技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因其独特的榫卯结构、对传统建筑的实用性而沿用至今。普通的榫卯技艺较多应用在日常生活中,而西良厢村梁氏榫卯技艺,将榫卯技艺发展到木艺文创领域,将榫卯结构带到更深层的艺术领域,多项榫卯技艺木创作品获国家级设计专利。

图片

传统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北派)

        “盔头”是梨园行的行话,它是中国传统戏曲中剧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俗称戏帽。戏曲盔头注重装饰性,常缀以珠花、绒球、丝绦、雉尾等,同穿着的戏装相协调。传统戏曲盔头制作技艺(北派)是发源于鹿泉地区的一门传统手工技艺。这项技艺随着丝弦剧团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与获鹿丝弦有着密切的联系。北派盔头采用贴金技艺;其中在沥粉一道工序中双沥粉和点蓝工艺是北派盔头制作特有的手法;北派盔头样式讲求比较简洁大方。

图片

鹿泉铜刻技艺

        鹿泉铜刻技艺是流传于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宜安镇的一项传统技艺。它采用凿子、冲子、刻笔、铁锤、剪刀等传统工具通过划、凿、冲、剪、打磨等流程对铜板进行艺术创作。

图片

食草堂手工皮艺

        食草堂手工皮艺是流传于鹿泉区铜冶镇的一项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其制作品种有箱包、鞋履、腰带、配饰、居家产 品、摆件等。其制作方法流程有选皮、 设计、裁切、缝制等。食草堂手工皮艺以独有的风格,吸引了众多追寻的目光。其与多部影视作品合作,为《英雄》《刺陵》《西风烈》等电影量身打造道具、饰品,备受好评;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也受到著名导演、当红明星、歌手、艺术界名流的青睐;作为国内手工皮具行业的领跑者,更吸引了《瑞丽》《世界时装之苑》等 500 多家杂志的平面报道,以及 央视、香港凤凰卫视等 80 多家媒体专题片报道。

图片

寺家庄镇李家饸饹制作技艺

       饸饹面历史悠久,是我国北方及西部地区流行的面食。饸饹,古称:“河漏”,是以荞麦面为主料,经特制的工具轧制而成的一种面食。李家饸饹因有独特的祖传秘方,绵软筋韧,清香利口,纯手工制作,老少咸宜。寺家庄镇正宗李家饸饹一直以来是鹿泉人民普遍喜爱的风味小吃。作为正宗李家饸饹的代表,寺家庄镇李家饸饹历经四代人静心传承,近百年祖传纯手工制作工艺,精选纯天然的优质荞麦。

图片

鹿泉传统字画手工装裱技艺

        鹿泉传统字画手工装裱技艺主要分布在鹿泉区城区,由于其地处鹿泉区中心地段,又拥有一批书画艺术爱好者,加之鹿泉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引得书画名家灵感泉涌,他们在这片热土上挥毫泼墨、恣意创作,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书画作品。传统书画手工装裱技艺以刀、凌、浆糊、纸、锯、木框等为工具材料,通过衬底、裁剪、配色镶边、第二次装裱、上蜡打磨等工序,使书画艺术作品得以完整长期地保存下来。

图片

鹿泉传统炸花花技艺

        炸花花又称“炸蜜花”是流传于鹿泉区北部乡村的一道独具地域特色的节庆民间美食。相传,炸花花在隋朝时期是皇宫御宴上的一道美食。后由艺人传入民间,广泛传播。开始在陕西、山西一带广泛流传,渐渐地成了人们过年的一道美食。明朝初年,大迁徙,炸花花这道美食,随着迁徙也广泛传播开来。当时在河北正定、鹿泉一带广泛流传,盛行至今。

图片

<p style="margin-top: 0px; margin-bottom: 1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max-widt
精彩推荐
获鹿方言
浏览
2018-07-02
图说非遗:北白砂舞龙
浏览
2019-11-17
鹿泉区丝弦艺术节票友专场第四...
浏览
2018-10-05
梁庄武秧歌
浏览
2018-07-02
自然派紫云剑
浏览
2018-07-02
获鹿丝弦
浏览
2018-07-02
鹿泉区文化馆
邮箱: lqswhg@163.com
电话: 0311-83873686
地址: 石家庄市鹿泉区海山大街宣传文化中心

ICP备案号:冀ICP备1802198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1002000562号

友情链接
官网